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一) -- 远古传说与农耕文明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

   听人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值得一看。既然是谈味觉舌头上的“吃”,也不防从中医人的口 味去“品尝”一番。随着那扣人心弦的画面移动与娓娓动听的播音讲解,东西南北中的中国人,用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或依山挖掘、或傍 水捕捞、或平原收获、或森林寻采;然后,他们又用智慧的双手,加工制作,烹饪调和,使五谷化为百膳,使五畜变为百珍,将中华大地的根茎野草复手为无奇不有 的美味佳肴,充分展示了“舌尖上的中国”人神奇的烹饪术与吃的功夫。
   无庸置疑,“舌尖上的中国”铸就,得益于华夏农耕文明及其“民以食为天”的悠久历史。但人们是否想到, 中国人养命吃的饮“食”与治病喝的中“药”,曾经是中华大地蕴育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 ”,它们自古以来从未分离,相依为命,联袂而行,比肩共进,演绎了我们民族“亦食亦药”的漫长历史,最后谱写出 “食药同源”的中华文化高歌。

   因此,当人们在谈论“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民生与口福、吃的艺术与人情时,也不要忘却华夏民族关于“食药同源 ”、亦食亦药、食药一体的宝贵文化遗训,让“舌尖上的中国”人对美味的吃喝有个全面的认识,从中获得有益于健康 “吃喝”的膳食启示。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不防背起行囊,沿着中华祖先的足迹,先神游一下远古,再沿着黄河故道入游商周,然后 进入秦汉文化广场,去聆听那大音声希的历史讲解,以寻访摸清我们民族“食药同源”的历史根脉,让“舌尖上的中国 ”人,复苏自已“食药同源”的古老味觉记忆。

 

                  一、远古传说与农耕文明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承载着许多史前文化的神话传说。尽管这些神话传说情节简约,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华夏民族的“天地人”及其原始农耕文明,也就在这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神话中,神奇般地创生而出。

   话说在那混沌未开、乾坤未分的宇宙洪荒时期,有一位中华盘古之神,他长期沉睡于一个混沌的物体之中酣睡不醒。约一万八千年后,盘古之神一觉醒来,他睁眼一 看,四周却是一团漆黑。於是,盘古之神拔牙为斧,向黑暗猛劈,忽听得一声巨响后,黑暗豁然开朗,只见轻清之气上升而为天,重浊之物下降而为地,使得混沌初 开,乾坤两分。从此,华夏民族拥有了属于自已亲手开拓的新天地——兰兰的天上弥漫着祥云,山川蛮野流动着新鲜的空气,苍茫的大地 郁郁葱葱,举目皆是植物野果,吃喝的饮食五味敷陈。

   在“盘古开天地”之初,中华大地又出现了一位女娲之神。一天,这女娲之神漫游于新开辟的中华大地,当她行走于荒原莽野、山川河 流、飞禽走兽之中时,唯独不见与自已相像的人,这使她感到十分地孤独。於是,女娲之神就坐在黄河之滨,以水为镜,用黄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样,手捏着泥土,不 停地抟土作人,从而捏造出不同姓别的原始人群。其后,她还为这些子民建立了婚姻制度,使得中华人种得以延续繁衍。从此,中原大地就出现了源於黄土而拥有黄 色皮肤的华夏子民,他们由此还组建了原始人群与部落,开创着东方农耕文明与华夏社会。

    “盘古开天地”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完美结合,华夏历史也由此增添了自已关于“天地人”的诸多传奇的如下人间故事:

   话说在那原始之初,中华大地到处是荒蛮一片,举目皆是野木丛生,林海无际,且人少兽多,虫兽四处横行。有一支原始人群,就生存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中,他们餐 风露宿,居禽兽之间,常遭受禽兽虫蛇之害。为了避兽全身,防止伤害,于是在这支原始人群中,出现了一位有巢之神,他教人“构木为巢,以树为 栖,民皆巢居而免害”,从此摆脱了禽兽的侵扰。巢居的发明者也由此使他荣获了一个有趣的名位,名曰——有巢氏。

   然而,对于生存在东西南北中的原始先民来说,他们共同的基本生存方式,不过是拾橡栗而吃野果、采百草而饮水泉、捕鱼狩猎而茹毛饮血、衣羽皮而御寒冷,身体 有疾病时则由“祝由”巫术祷告。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实难维继氏族的繁衍,于是,又出现一位中华之神— —神农氏,他“教民耕种,主掌稼穑,教民食五谷”,从而使他成为农耕之神;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 ”而始有医药,又使他成为医药之神。神农“教农耕”与“尝百草”,对于漫长的华夏文明史来 说,这无疑是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使得我们民族的“农耕文明”与“食药同源”文化由此而渊源流长。

   在华夏诸神各显神通,造福于子孙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能忘记今天葬于商丘古城西南,被后世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的 ——燧人氏。话说这燧人氏带领他的氏族,活动于上古蛮荒之地,他们“山居则食果蓏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 而生吞活剥,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后来,他们发现被雷击等自然之火烤熟的食品,其味美且易消化,并由此而摧发了人们的探索,试图 寻找出一种能保留火种的有效方法。燧人氏不负众望,他智慧地从石与石相撞时产生的火星、从鸟啄燧木时出现的火花等自然现象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折下燧木 枝,尝试着钻木取火,经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钻木取火术”。随后,他“教人炮食,以化腥臊,避臭去毒,以养人利性 ”。从此,人们学会了人工取火,用以烤制食物,炮制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并由此开创了华夏“火候” 与“炮食”的饮食文化。而且火还可用来取暖与照明,驱逐野兽,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神游远古,追本溯源,中华民族以自已特有的神话传说方式,不仅言说了远古先民创生出了自已的“天地人”,而且还颂扬了他们为生存 而奋斗所创造出来的巢住、农耕、食药、炮食等基本生存条件与生活方式。虽然说这些创造原始古老,但它必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继往开来的一种趋形,它由此而 孵化出的,则是后来立于世界之林的特有东方文化与文明。

 

   实际上,中华远古神话传说,不过是以自已的文化方式解说着自已“天地人”的创生。如果我们将上述神话故事再简约为: “盘古对‘混沌’之物一分二而成‘天地’,女娲造人而有华夏天地中的‘人 ’及其后来有巢、神农、燧人等氏的故事”,再根据这个精要范本去解读,那么,中华“天地人”的神话根 脉,也就显露出东方文化如下的基本蕴意:如果从中国老子《道德经》的视野去看,这不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式 的宇宙创生与人间世事。如果用《易传》的视野去看,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与人事历 程。如果再以《黄帝内经》的视野去审视,这些都不过是由“气—阴阳—五行”的运行模式而成,即由一元之 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的从无到有、由简单到繁杂的生成结果。然而所不同的是,《道德经》与《易传》的生成模式,其解说的对象主要是 天地宇宙与社会人事。《黄帝内经》的“气—阴阳—五行”生成模式则有所区别,它既是解说宇宙的,同时也 是解说人体的,因而它既是宇宙观,同时也是人体观,从而言说与强调了天体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因此,如果我们用《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读中国“远古传说”,则更贴切中国 “传说”的蕴意。例如:远古洪荒时期的“混沌”未开,就是内经的“一元之气” 未分而浑沌为一;盘古开“混沌”之物一分为二,就是内经的“阴阳二气”两分而有天地;女娲抟土作人与人 间万物,则是内经阴阳父母变化与五行生成的结果。这样,华夏的“天地人”与人间万物,总离不开“阴阳 ”, 它们都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进而言之,天体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都出自于阴阳、源于阴阳而“天人合一 ”。如果我们再结合《黄帝内经》原文的口吻去解说中华“天地人”及万物的形成,那就是:天的形成是— —清阳上升而为天;地的形成是——浊阴下降而为地;万物的形成是——天覆地载,万物悉备; 人也是天地自然之子,因而人的生成与成长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同时,女娲用黄土作人,不过是言说了“ 黄帝”及其子孙源于黄土而复归于黄土的生死理念,言说了《内经》亲近自然而复归于自然的“天人合一”民族文化精神。

   不过,《黄帝内经》还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因而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 全形论》)的观点。所以,从人的生存角度看,盘古之神所开辟的新天地,不过是为着珍贵的人类准备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服务的,因而“天食人以 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六节藏象论》),即天的形成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呼吸的新鲜空气,地的形成是为了给人类提供吃的饮食五味。

   然而,作为“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人类,也不能被动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而是要运用“人为万物之灵” 的聪明智慧,以“天人合一”的华夏精神与黄土本能,去直面荒蛮而适应荒蛮,去亲近自然而探索自然,以寻求一条适合华夏民族的生存 之道。也许正是凭借这“天人合一”的华夏精神与黄土本能及其聪明智慧,才便得有巢氏发明了巢居,神农氏开创了农耕与医药,燧人氏 发明了钻木取火术。然后,他们的子孙代有创新与发展,使得有巢氏的后代,又奏响了《诗经》中“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而夯土筑室的 庆典赞歌,再后来又使得“黄帝坐明堂”而有君臣问答医药之事;神农氏的农耕与尝百草,不仅演绎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农耕文明,也使得 《诗经》中不断地唱响着亦食亦药的“采采”之歌,并由此蕴育出“食药同源”与“食医同源 ”的文化馈赠;燧人氏钻木术的火种,不仅点燃了商代伊尹“汤液”的炉灶,他的星星之火后来也燃烧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与 千家万户,最后也终于燃烧出——《舌尖上的中国》

   总之,仰观俯察,纵横古今,中国远古传话,不过是以神话的方式,道说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家耕文明,但它所要表达的却是我们民族“天人合一 ”的文化精神,它遗赠于我们的则是“食药同源”的生存之道与生存真谛。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