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三)--伊尹汤液与周代食药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三)--伊尹汤液与周代食药

 

 

                                                                                          作者:蔡日初

  

三、伊尹汤液与周代食药

 

      中国历史演进到夏末商初,华夏民族出现了一个载入甲骨文的历史奇人——伊尹。伊尹的母亲原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 奴隶,这个历史奇人因依水而生故命名为伊,因后他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流传于世。

      据史料记载,伊尹是个全材,他既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与帝王之师。不仅如此,他还是专为商汤王 供膳的杰出庖人(厨师),他所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也成为后世烹饪的不变之规,被中国历 代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中华厨圣”。

      这个中华厨圣烹调美味又有什么绝活秘决与程序呢?他的绝活秘决与程序就是:通过对原材料自然性质的确认,对水火木三才的正确运用,对鼎中烹饪 之变的观察与心悟,最后使烹饪而成的美味水平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吕氏春秋·本味》)的水准,即“五味调和”的水准。因而,“五味调和 ”就成为历代烹饪师所追求的最高原则。

      更令人叫绝与赞叹的是,伊尹不仅是一位掌握五味调和的杰出厨师,同时他还是一位调和五味的杰出医家。从杰出的厨师到杰出的医家,在伊尹身上又 是怎样过渡而联结成功的呢?原来,伊尹根据烹调饮食“五味调和”与“火候”的经验,尝试着将过去治疗疾 病用单味药物的饮服方法,改变成为多味药物配合在一起的煎煮方法,即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单味药物放在一起配合煎煮,以摸索多种药物配伍煮服与治病疗效的关 系。也就是说,伊尹是用他杰出厨师的饮食“五味调和”以养五脏的烹调经验,用以探索药物“五味调和”以 疗五脏之疾的功效提高。显然,伊尹这一尝试与创新获得成功,他由此创制发明出“汤液”,并撰写了《汤液经》。从此,华夏民族由过 去原始单一的单药或单方治病的方法,转化成多种药物配用并煎煮取汁服用的治疗方法。这种多药配用煎煮取汁服用的方法,被后世称之为“伊尹汤液 ”。

      值得一提的是,伊尹《汤液经》虽已久佚,但中国史学家与历代医家,均对伊尹《汤液经》深信不疑,并肯定了《汤液经》对后世医学的重要影响。例 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经方类著录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晋代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指出: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后世医 家也多持此说,不忘伊尹的功绩。这类载述换如果一种说法就是:伊尹用《神农本草》中的单味药物,将这们进行合理组合,最后组合成多味药物相配、疗效更好的 “汤液”;汉代张仲景撰写他著名的《伤寒论》时“博采众方”,他所“采”用的主要是伊尹的《汤液经》。这样,伊尹的《汤液经》就融入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之中了。对此,后世有人总结说:“探求百病原理始自黄帝;辨百药的味性始自神农;用神农《本草》药物配合作汤液始自伊尹;用伊尹《汤液》为法创《伤寒》汤方的是张仲景。”

      由此可见,“伊尹汤液”的诞生,其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它促进了张仲景《伤寒论》的诞生。《伤寒论》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而成孰的历史阶段。其后,张仲景《伤寒论》 中的汤方,不仅成就了今天的方剂学,而且也促使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发展。这样,由伊尹“汤液”,到仲景“汤方 ”的升华,就成为中医辨证施治开列出来的“方子”,每付方药又经伊尹式的“火候”煎煮后, 就成为今人服用的“水药”或“水煎剂”。

      总归伊尹由“五味调和”的庖人烹饪功夫,到“伊尹汤液”的医人创举,最后转化成中医 “君臣佐使”配伍的治病方药。这种亦食亦药、亦食亦医的执手不离并非偶然,它是农耕民族经由燧人氏的“火种 ”、神农氏“尝百草”、先民们“采芣苡”式的代代传承而成,是“食药同源 ”与“食医同源”的必然结果。

      当中华渊源流长的“药食同源”文化流淌至周代后期的东周春秋之际,周王朝创立了一部典章制度— —《周礼》。在《周礼·医师章》中,记述了我国当时的医事制度,就在这个明文规定的制度中,不仅谈到疾病治疗中“ 药”与“食”的同等作用,而且也谈到吃的佳肴美味与吃的学问。归纳重点,其要为三:

      一是首次提出医学分科,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所谓“食医”,就是掌管调味配膳的医生,类似今天的 营养师;“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负责掌管百姓四季不同疾病的治疗;“疡医”相当于现在的外科或 骨伤科医生,负责掌管各种肿疡与外伤疾病的外治与内服治疗;兽医则掌管家畜疾病的治疗。从对医生“食、疾、疡、兽”的设置看,食 医为诸医之道,体现了周代食药并重、药食并举的治病主导思想。

      二 是对于各科疾病的具体治疗,强调了食药结合、药食兼施的治疗原则。例如,在谈到“疾医”(内科医生)治疗疾病时,明确指出医生要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也就是说,内科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将不同饮食口味的五种味道(醯酸、酒苦、蜜甘、姜辛、盐 咸)、不同饮食物的五种粮食(麻、黍、稷、麦、豆)、不同治病药物的五种药物(草、木、虫、石、谷)结合起来,要食药兼施地进行调治各种疾病。在谈到 “疡医”(外科医生)治疗疾病时,同样强调医生要“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即要用五谷 饮食之气调养身体,用五种药物治疗疾病,用五种味道调节身体。并认为酸味可补养骨骼,辛味可养筋腱,咸味养脉,苦味养气,甘味养肉。即使对家畜疾病的治 疗,除用某些外治法外,在《周礼·医师章》中也强调要坚持“药之,养之,食之”的药饲兼顾原则。

      三是对于各种佳肴美味的吃喝,提出要依四时季节的不同、根据饮食物种类的各异施行合理调配的原则。例如,在谈到当时贵族王朝的饮食种类时,例 举有“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即饭食、饮料、牲肉各有六种,珍贵的食品八种,还有数不清、说不明白的各种美 味与精制酱类的食品等。伊尹的鼎中烹饪之术传承到周代,可谓盛矣!不过,如此多的美味佳肴也是不能随便瞎吃的,按照《周礼·医师章》的说 法,各种美味的吃喝也要有个章法,这个章法就是:

      第一,不同饮食物的有不同的温度,这个温度高与低的标准不是别的,而是要“比照四时”的气温。例如:“ 饭食如春温,羹汤如夏热,酱类如秋凉,饮料如冬寒”。说白了,就是不同饮食物的寒、热、温、凉的调配要有常度,不能大辛大热,也不能大凉大 寒,饮食物的热与冷总不能超过人体在四季所适应的温度,超过了这个四时的常度,对人体生理器官与功能就必然造成伤害。

      第 二,一年四季大自然给予人类饮食物的味道,是各有其四季偏味的,这个四季偏味就是:“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即酸、 苦、辛、咸的四种味道随其四季而偏“多”。这种认识的提示意义是:虽说饮食的味道对人体而言是“酸养骨、辛养筋,咸 养脉,苦养气。”但是,凡物过则为害,人在某个季节对自然物的某种饮食味道吃喝得过“多”或过头了,也会给人体带来 伤害,这就要对那“多”了的味道进行调和纠偏。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调和纠偏呢?这个方法就是“调以滑甘 ”, 即用柔滑与甜味的饮食物进行调配掺合,使五味调和而养五脏。

      第三,各类肉食与各种饭食虽说是国人不可缺如的主食,但也不能专吃某种肉类或某种饭食,而是要六膳与六食搭配着吃,它们较合适的搭配关系是: “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众”,即牛肉与粳米、羊肉与黄米、猪肉与小米、狗肉与上等小米、鹅肉与小麦.鱼 类与菰米,它们是较理想的搭配关系,而且要“恒放”地持之以恒,要经常仿照这种饮食方法去做。这无非是强调,人的饮食结构要合 理,饮食种类要体现多样性,不能因为饮食习惯与嗜好而毫无节制地任凭嘴巴长久地吃某一种膳与食。膳与食吃的章法应是:肉鱼类的膻酸腥温补,五谷类的甘凉淡 润滋,都要兼而用之,吃的饮食是不能单一或偏食的,单一则不足、过偏则有余,不足与有余均对人体不利或伤及人体。

      总归其要,《周礼·医师章》不仅从典章制度上认定了“食医”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临床实践中恳定了 “食”与“药”在治病中的共同作用,体现了“医食同源”、“药食 同用”的思想。同时在对于吃的美味饮食上,我们还从饮食物寒凉常度的四时比照、四季饮食物味道的纠偏调和、六膳与六食的不同搭配等论述中,使 我们联想到伊尹关於“五味调和”的原则,联想到《内经》关于“谨和五味”的告诫。从这些一脉相承的论述 与联想中又使我们领悟到,这些都属于华夏农耕文明育孕出来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中和 ”。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