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五)--件数饮食与临床 ----------



   

    

《舌尖上的中国》与“食药同源”(五)--简述饮食与临床

 

 

                                                                                          作者:蔡日初

  

 五、简述饮食与临床

 

       我们沿着中华祖先的足迹,神游了远古,不仅见识了中华“天地人”的创生,也浏览了先民的巢居、神农的食药、燧人的火种;然后,又 聆听了《诗经》亦食亦药的“采采”之歌、见证了商代伊尹的“汤液”、周代食与药的调和。最后我们走进了 《黄帝》的明堂,领略了我们民族天人合一、亦食亦药、食药不分、药食同源,以及饮食结构与饮食卫生等的汇展。由此以后,先民的火种、野果百草与烹饪汤液, 进而成就了我们民族的饮食文化,二千后的今天,也终于燃烧出《舌尖上的中国》。
    然而时过境迁,《舌尖上的中国》人在享受饮食之美的同时,却忘记了我们民族“食药同源”的历史与吃的真谛。尽管我们对饮食与人体健康问题已多有论述,我们还是要对这次神游作一个扼要的如下小结:

    第一、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是食与药、医与药不分家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食药同源”与“医食同源 ”。其所以是“同源”,因为原始先民为了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的问题,并通过植物的 “吃”,然后知其“性味”与“功效”作用而成为中“药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食物属于药,也有很多中药属于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亦食亦药”。因此,中华民族的 “中药”是通过先民们几千年长期“吃”出来的,其“性味”功能、 “有毒”与“无毒”,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需验证。这就有别于西方近百年出生的“西药 ”,它恰恰与中药的经历相反,它是在近现代实验室“化学”出来的。

    第二、“食药同源”是个历史事实,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食药同源”的全面意义在于:一是食 与药同出自于自然大地;二是食与药同出自于人口亲自的“尝”;三是食与药同“四性”(寒热温凉)同 “五味”(辛酸苦甘咸)。食与药犹如一对千古恋人,它们从未分离,联袂共进,共同繁衍着夏华民族。四是既然食与药同 “性味”也就同功效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所以重要,是因为食与药既然同“性味”与功效,很显然 ——吃错了饮食也就等于吃错了药,反之亦然。所以,就日常的膳食来说,人们的饮食习惯不能迁就嘴巴,而是要根据自已体质状况的 寒、热、实、瘀、郁、虚等的不同,合理地调配着吃。如果饮食内容长期吃反了,那么就是等于吃错了药,天长日久,体质就会出现不良状况,疾病也就慢慢的来 了。

    第三、中医历来强调“和”,因此,“和”是中医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中医关于饮食的重要思想。例如,伊尹 重视“调和五味”,《内经》强调“谨和五味”。什么是“和”,就是不偏不倚、 勿过也勿不及,要恰当好处。如果具体点讲就是:饮食的寒热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饮食的温度不能大热大寒、太辛大苦,而是 要“寒温适中”;饮食的结构也要合理,其性味的“寒热温凉”与“辛酸苦甘咸 ”,都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同时也不偏“性”与偏“味 ”,因为过则为害。如体质湿热者,不宜辛温甘或厚味;虚寒体质者,不宜寒凉苦之品;胃肠疾病者,不宜寒凉酸苦等。饮食的时间也要一日三餐,饮 食有常,不能饥饱无常,也不能太贪食,吃得太饱,暴饮暴食往往伤及肠胃,此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第四、中医关于“食药同源”与饮食“中和”的思想,有别于现代医学的营养学上的“热能观 ”。使人忧虑的是,现代人们过于强调“营养”,电视上也在大谈什么“虚”与“ 补”,这些有背于中医关于饮食“中和”的思想。严格地讲,现代人的体质与疾病,问题多出在“吃 ”的嘴巴上,人们太关注营养的“吃”,什么冬虫、枸杞、大枣、阿胶……还有冬令进补 等。实际上,以中医人的眼光看,现代人体质状况大致的顺序为:湿、热、瘀、郁、虚。即“湿、热、瘀、郁”者为多,其 “虚”者在后。即使是“虚”,也不能瞎“补”,因为“虚不受补 ”,况且“虚”的原因很多,也并不是单纯的“补”所能解决得了的。更有甚者,一些患者还将 身体疲倦、头晕、胸闷、易汗或盗汗、房事不佳等,一概认为是“虚”。实际上,这类患者也有属“湿、热、瘀、郁 ”之类的。

    第五、值得重视的是,对于“吃”与“脾胃”功能的关系,现代仍存在一群迷茫的患者。一方面,他们脾胃已 经有病,因长期胃胀痛与腹泻,导致营养不良而身体虚损;另方面,他们认为营养不足与身体虚损,就得加强营养的吃喝,然而吃喝过后又导致胃胀腹泻。如此的恶 性互动与循环,他们的“脾胃”也就日益虚损。这类患者应当注意的是:一是要管住自已的嘴巴,不吃生、冷、硬、辣、酸、荤、补的饮 食物,每餐不能吃得过饱,若能持之以恒,就胜似良药;二是能吃稀饭馒头、粗茶淡饭、不拉肚子就是最好的“补”,身体之虚也就可以 慢慢好转的。对这类患者劝导是:胃肠不胀痛、能吃稀饭馒头就是补;每天不拉肚子、大便成形就是补。胃肠不好身体就不好,身体不好就补,这叫“ 占小便宜”;补过后又脘胀或腹泻,这就又“吃大亏”了。这个“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事久而久 之,不仅胃肠病好不了,身体其它的毛病也会随之而来。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