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新冠肺炎与中医智慧(五)——“重症”中医解疑 ----------


 五、“重症”中医解疑
 

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相关问题,最常见的是——新冠肺炎重症与死亡,多与高年龄和基础疾病有关。现代医学基于生物医学知识对此已有明确的解释,那么,中医理论与临床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现话分两头,试从中医角度解疑如下。

 

1、重症与年龄关系

关于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这方面的报导甚多,但有一篇报导却别出一格,这就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他于5月28日分 析介绍了上海700多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发现,“所有重症、死亡病例都和年龄有关:50岁以上的人群确诊以后转为重症呈高风险,60岁以上 转重症的风险较高,70岁以上转重症的风险则更高,80岁以上转重症的风险极大。而年轻人普遍都是低风险。”

张氏的这篇资料介绍特点是,他以50岁为起点,以10岁为一年龄段,将新冠肺炎重症风险级别列为:高(50岁)、较高(60岁)、更高(70岁)、极大 (80岁),即从50岁开始,人的年龄每增10岁,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率的风险级别就依次增高,并指出“年轻人普遍都是低风险 ”。

对于张氏为什么要以10岁为基数进行观察分析?又为什么每增10岁重症风险级别会增加?而年轻人又为什么都是低风险?这类问题,张氏没有进一步说明,但这 篇分析料资料却巧合《黄帝内经》关于人的自然生命规律的论述,中医称此为“生命律”。了解一下中医关于“生命律 ”的论述,也就回答了上述几个“为什么”的疑问。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衰、已”是生命的普遍规律,这个规律是以十岁为一个年龄段呈现出来的,即人从10岁到 40岁是“生、长、壮”的阶段,从50岁到百岁是“老、衰、已”的阶段。也就是说,人的气血与生理机 能,大抵在40岁前是由强而盛的阶段,50岁以后是由盛而衰的阶段。对此,《黄帝内经》分别作了如下介绍。

10岁至40岁:《内经》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 肌肉坚固,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灵枢 ·天年》)也就是说,人从10岁到40岁,分别处于少年、青年、壮年,成年阶段,人的脏腑组织与生理机能也相应处在生长、发育、成长、成熟 阶段,人的五脏气血也分别处于已通、始盛、盛满、盛平的不同阶段,人的行为则分别表现为好走(跑)、好趋(疾走)、好步、好坐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虽然 人到40岁以后已由盛而衰,但总体趋势是,人的气血和生理机能是处在一个上升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群,其生命力渐趋强盛,抵御病因的抗病能力也随之加 强,即使一时得了某个疾病也容易调治,预后转归较好,少有转为重危之症者。

50岁至100岁:《内经》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七十岁, 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 ·天年》)这段经文将眼睛的视力,情志的忧悲、行为的静卧,皮肤的枯荣,语言的善误,血脉的空虚、神形的分离等,作为临床考察的参数,以说 明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脏渐进之衰。也就是说,当人的生命年龄一旦进入50岁以后,人的五脏就渐渐老化,人的整体生理机能也随之退化,并以10年一个 坎地进入“老、衰、已”的衰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群,其抵御外界病邪的“正气”日益不足,抗病能力也 逐年下降而易患疾病,其年岁越高抗病能也就越差,一旦得病也往往缠绵难愈,而且容易由轻转重,这类人群常一脏受损易引起多脏衰竭而致病危。

从上述《内经》“生命律”的介绍不难看出,人生10至40岁者,他们多属于“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人 群,其抗病能力强,即使染病一般转归较好,故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他们都是“低风险”人群——重症少、死 亡少。人生50至100岁者,他们多属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人群,其抗病能力差,一旦染病往往预后较差,故在这次新冠疫情 中,他们就成为“高风险”人群——重症多、死亡率高。这就回答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什么 “年轻人普遍都是低风险”,又为什么年龄越高风险逐步增大、死亡率也随之高的原因所在。这就从中医“生命律 ”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2、重症与基础疾病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其重危症和死亡也多见于有基础疾病的患病人群。据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全国近160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显示:在1600名患者中, 有161名属重症(转入ICU、需要机械通气),在这161名患者中有77名存在至少一种基础疾病,77名中有35名已经死亡。提示有基础疾病其不良预后 风险升高79%,同时有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者,则风险升高1·59倍(HR2·59)。

另外,在国家卫健委《方案》所例的“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中,还将3月龄以下的婴儿或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者例在其中。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病人群为什么易导致重危和死亡率高这个问题,如果再从中医角度审视与解读,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可 作答复,其文曰:“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五脏者,身之强也,… …得强者生,失强者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大意是说,脏者藏也,五脏是藏精藏神的地方,它们藏而不失,各有职守。也就是说,如果五脏生理功能正常,能内守人的精气神,人就健康而有生机;如果五脏失 藏失守,人就失健而易致夭折或死亡。同时认为,五脏也是身体强健的基础,五脏强则身体强,身体强健人就展现出较强的生命活力,如果因某些原因致五脏失强则 身体失健,人的生理机能与抗病能力也就趋于衰败而易致病死早亡。这就说明,五脏是否“守”与“强”,是 决定人长寿或早夭的关键。

那么,导致五脏“失守”“失强”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按照《内经》记述并结合现代临床分析,它们大致见于 体质禀赋因素和旧病宿疾。例如:属于五脏失守者,多见于机体代谢障碍与物质流失的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崩症、出血失血、慢性肠炎、二便失 禁,或属于中医“神不守舍”的某些精神疾病等;属于五脏失强者,多见于因体质因素,如湿热体质、虚寒体质,血瘀体质,或肥人、瘦 人的不同等,以及这些体质因素易导致的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病、肺部疾病、某些先天性疾病),这类体质与疾病均可使五脏(心、肝、脾、肺、肾)失强。然而, 五脏“失守”与“失强”又互为关联,失强可致失守,失守又致失强,且时间越久、病史越长、年龄越大,五 脏失守、失强就越严重。

 

上述这类五脏“失守”“失强”者,其实都可归于素有“基础疾病”的患病人群, 这些患病人群具体到每个患者,就是各个不同疾病或专病的“拥有者”,他们天长日久地患病不止,似乎成为某个疾病的“ 专业户”,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此类患者为“家”,这些病“家”各有所患与专病,而且这 类“病家”多达20余种。中医称之的这类“家”与现代临床的相关疾病为:

风家、冒家(慢性心血管疾病,如中风、脑病,及眩晕、昏蒙、脑缺氧等症病);

咳家、喘家、支饮家(慢性呼吸系疾病,如肺病、支气管疾病、肺水肿等);

淋家(慢性泌尿系疾病,如肾病,或肾盂、膀胱、尿道感染及结石等);

衄家、亡血家(慢性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紫癜、咳血、吐血、便血、崩漏等);

胃家、脾家、呕家、饮家(慢性消化系疾病,如胃病、肠道病、胃潴留等);

酒家、汗家、湿家(平时爱饮酒、爱出汗、湿气重的人,多见于代谢性疾病);

黄家(慢性肝胆疾病,如肝病、胆囊病、溶血性疾病、或某些疾病所致黄疸等);

虚家,虚弱家(先天不足、年老体衰、久病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另外还有“失精家”、“疮家”等,不宜赘述。

 

上述可见,《内经》所说的五脏“失守、失强”和《伤寒论》临床中的各个“病家”是互为关联的,他们既是 五脏“失守失强”的失健者,同时也是各“病家”的旧病缠身者。这些身体失健或旧病缠身的患病人群,就成 为久病不愈,五脏受损,机能退化,抗病力差的弱式群体。这类群体一旦再染新的疾病,就会雪上加霜地一损再损,其失守失强的五脏就会形成“墙倒 众人推”之势,酿致多脏衰竭,中医常称此类患者为“不治”,即难以救治。这就解释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什么患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最易导致重症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3、仁术与“生命律”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关于“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律,人体五脏“失守”与“失强 ”的生理机能变化,临床中旧病宿疾或基础疾病的各种“病家”,其实它们是一脉相承而互为关联的,即人的年龄随着由壮 而老、五脏机能也就越来越衰、旧病宿疾也就越来越多,人抵御新的疾病能力也越来越差,这就将生命律、五脏变化、旧病宿疾、新感疾病、预后转归等联系起来, 使中医在临床中便于全盘统考,目的在于“知常达变”。

所谓“知常达变”,即通过认识人由盛而衰这个生命规律的“知常”,去“达变” 人处在什么样的生命年龄层次?五脏处于什么样的生理年龄阶段?五脏的“失守”“失强”在何脏何腑?反映 于患者的旧病宿疾或基础疾病属于哪类的“病家”?这类“病家”遇到新的疾病时,他们的抗打击能力会怎 样?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使医者在临证时有一个正确预判,以便更好地救助患者。

所以,中医关于“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律及其五脏由盛而衰的理论,并非“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而 是要求医者“以人为本”地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助生命。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医仁心仁术中,就是要一视同仁 ——不分身份的贵与贱、钱财的富与贫、民族的华与夷、关系的亲与疏、相貌的美与丑,年龄的长与幼,都要“普通一等 ”(《大医精诚》)地全心救治。

中医“普通一等”所反映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使“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的仁者爱人。中国文化的这种大爱体现在这次疫情中,就是以举 国之力,一方有难,全国支援,做到对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而且使武汉3000多80岁以上老人得到一视同仁的救治(其中 有8位超过100岁者,最大年龄108岁)。中国独有文化与全民抗疫,最终在中医药的全面介入中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

与此相较,西方美欧一些国家的抗疫态度就不免令人嘘唏!诸如:放任疫情流行的“集体免疫”;资本至上的“开放复工 ”;病毒检测的“富人优先”等,让人不可理喻。特别是“让老人先走,让年轻人活着”, “拔掉65岁以上老人的呼吸机,把生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的抗疫举措更是令世人震愕!这些令东方匪夷所思的抗疫态度与举措背后,其 实既有达尔文“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原则,也带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思想——瘟疫被看成是大自然发 挥抑制人口增长起决定作用而不可缺或的天灾。可是,美欧的“天灾”至今还没有个尽头,“人祸”又随之而 起;生物医学“救死扶伤”的医学模式也转变成为让“老人先死”的灾难医学横式。

总之,中医“生命规律”及五脏盛衰理论与西方“物竟天择”等思想相较,二者似乎都属自然法则,但它们的 思想内涵与价值目标不同,从而使东西方面对同样的“天灾”,却出现不同的结局与“人生”。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