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新冠肺炎与中医智慧(八)——孩子防疫与饮食问题 ----------


八、孩子防疫与饮食问题

 

入冬以来,新冠肺炎防疫趋紧,一些家长常问及“网红医生”张宏文关于疫情期间孩子的饮食问题,想听听中医的意见。为了解和回答好这个问题,特上网寻找到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于2020年4月的视屏讲话。其原话为:

“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重视。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 ……,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不许吃泡饭。……中国 的孩子现在只能吃鸡蛋、还有高营养的‘三明治’”。

这个视屏讲话因引来一些非议,但谋体对此解释说:“这是张宏文医生基于防疫、营养学等角度提出的,因为人体针对病毒有一个特异性抗体,这个特异性抗体产生靠的就是蛋白质,而不是靠米粥……。”认为有科学依据。

那么,中医又是如何看待疫情期间孩子的饮食问题呢?高营养、高热能的饮食结构到底对孩子健康与防疫有无帮助呢?要回答清楚这类问题,我们还是先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从小孩体质特点与临床说起。

 

1、小儿体质特点与临床

 

明代三世家传小儿科医家万全,他积前人经验,撰《幼科发挥》一书,书中针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 不足”的著名观点,被后世称之为“ 二有余,三不足”,并认为这是对小儿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小儿“二有余,三不足”意在说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 时,其脏腑娇嫩,稚阴稚阳,形气未充,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间的生理机能易出现不稳定、不协调情况,有的表现过头,有的表现为不足,阴阳不平衡,并围 绕“二有余,三不足”生理特点引发一些易患疾病。例如:

肝常有余:在中医理论中,肝在五行中为木、在四季为春、主生发、其受邪为风、在志为怒。肝常有余,就是肝的这类生理属性与功能偏旺,或肝气、肝阳偏盛。对 于小儿来说,肝常有余就是人之初的生长发育生命力,犹如春天草木之方萌而生机蓬勃,其生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跑、易闹情绪;其易患疾病多为肝风内动之证, 如“多动症”(走神、好动、易怒等)、“抽动症”(眨眼、耸肩、摇头、清嗓等),在感受外邪时,还可出 现“高热惊厥”(高热、抽搐、翻白眼)的阴虚火旺、肝阳亢盛证。

心常有余:在中医理论中,心在五行为火,在四季为夏,其受邪为热,主神明情志。心常有余,就是心的这类生理属性与功能偏旺,或心阳、心火偏盛。《医学正传 · 小儿科》对此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也就是说“纯阳”之体的小儿,常 心火有余,临床中不仅会出现心经火旺的心烦不安、面赤尿黄以及口舌疼痛的“口疮”,还可出现热扰心神的“夜啼 ”;感受外邪后,又易化火扰乱心神,则可出现高热、惊悸、抽搐、神昏等热陷心包证。由于肝木生心火,中医又有“心热为火同肝论 ”之说。

肺常不足:肺位最高、主皮毛、开窍于鼻、主气与呼吸;若外邪伤人,首先犯肺,故又有“ 肺为娇脏”之说。肺常不足即是说,小儿原本脏腑娇嫩,较成人更易感受外邪,一旦将养失调,寒热失序,外邪就“首先犯肺 ”,致娇肺受邪而易患“感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痰喘等肺系疾患。因肺常不足,肺所主的皮毛腠理不固,肺 卫失职出现反复感冒者,人们又称此为“易感儿”或“复感儿”;小儿反复感冒,致正气不足,外邪由口鼻而 入化热,又可致肺热炽盛而出现高烧、神昏的逆传心包证。

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在饮食方面,胃主纳食,脾主运化,维系人的生理需求。脾常不足即是说:一是由于小儿生机旺盛,因身体生长发育所需,小儿常口腹是 贪,求饮觅食,饮食不能自节;二是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脆弱,若喂养不当,或饮食偏于甘肥厚味,又常伤及脾胃。所以小儿易患症病为:吐乳吐食、腹痛腹胀或腹 泻、大便酸臭等胃肠疾病;若脾胃积食化热,就会出现“烧食”(积食发烧)、“磨牙”、“鼻 衄”(鼻出血)以及口臭等症病。若积食日久,脾胃久伤,则可出现厌食、头发稀黄、面黄肌瘦的“疳积”之症。

肾常虚:肾为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司二便。肾常虚,预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的生理趋向,其易患疾病为:“ 解颅”(头颅骨缝,前囱扩大,不能闭合,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的“佝偻病”);“五迟”(立 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的生长发育障 碍。肾常虚,又可致小儿膀胱气化障碍而长期“尿床”之症。

上述小儿“ 二有余,三不足”体质特点所要说明是:肝心有余,是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的阳强特点,即肝心为阳为热、易患热病、易 损阴液而阳强;肺脾肾不足,是强调小儿“脏腑娇嫩”阴弱的特点,即易感外邪、易伤脾胃、易损形身、易耗精血而阴弱。所以,小儿 “二有余,三不足”的总体趋向是——阳强阴弱。对此,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又在朱丹溪理论的影响下,对小儿 体质又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总体概括。

这就提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阳阴不平、火多水少,体质偏于“火旺”、且易患热性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这就从小儿体质特点与临床角度,回答了儿童关于防病防疫应选择什么样的饮食问题——饮食宜多样化而偏于清淡。

 

2、小儿易患疾病与饮食

 

从现代临床看,儿童易患疾病,既有季节性的多发病,也有一年四季的常见病,但总体来说,儿童所患疾病多属中医的“热证”,中医审证求因与治疗,也多关注儿童的饮食与脾胃功能。

在60~70年 代的贫困时期,乡村儿童每患发热性疾病,往往会出现高烧不退、面红耳赤、手足搐动、谵语神昏、呼吸急促,喉间痰鸣等症,按中医辨证多为热入营血、热陷心包 或肝风内动证,乡村医生常用清热解毒、熄风镇惊、消食杀虫的中成药——小儿奇应丸。在小儿奇应丸的组方中,除有牛黄、天竺黄等清 热、解毒、定惊外,还有消食杀虫的药物——鸡内金、雷丸等。这说明,中医对小儿热病的治疗,历来重视脾胃,用药总不忘消食导滞, 荡涤胃肠积食积虫,以釜里抽薪,以减资热之源。

在当下富裕时代,儿童易患疾病与饮食关系就显得犹为突出。例如:临床表现为纳呆厌食、头发稀黄、面黄肌瘦的小儿“疳积”,其 “疳”字由“疒” 和“甘”组成,所以“疳积”就是由偏食甘肥类食物所致的症病;还有夜间盗汗、磨牙、梦语,或口干喜饮、 大便干结、性情烦燥的小儿“阴虚内热证”,也多为挑食偏食(甘甜、肉类、奶类、煎炸类食物)所引起。由小儿疳积、阴虚内热所致的 体质状况不良、抗病力下降,又可导致小儿反复感冒而成“易感儿”。对这类症病的治疗,中医也是着眼于脾胃与饮食结构的调整,或健 脾和胃以启生化之机,或消食导滞以除助热之食。

但是,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对中医称之为的小儿“ 疳积”“阴虚内热”所致的“易感儿”,西医往往认为是“身体虚” 所致的“免疫力低下”而嘱其“加强营养”,家长们也对此坚信不移,于是甘甜、鱼肉、蛋奶类等高热能饮食 不断跟进,在强化儿童挑食、偏食不良饮食习惯时,使“纯阳之体”的儿童内热加重,出现“阴虚内热”证候 群(便秘、口臭、鼻衄、磨牙、盗汗、夜啼、烦躁、抽动、多动等);同时高蛋白、高营养饮食也加重了胃肠负担,本为脾胃不足的儿童又引起胃肠疾病,导致营养 不良与正气不足而反复感冒。这样,由饮食结构不良对儿童的伤害,就形成由挑食偏食→消化障碍→积食积热→阴虚内热 →容易感冒、易患热病的恶性循环,最终又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

那么,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体质基础上的儿童,因饮食结构不良所造成的“阴虚内热”为什么会使儿童 容易患“感冒”之疾?从现代医学审视,它有无科学依据?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70~80年 代“中西医结合”医学刊物就对此进行过研究与讨论。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西医 学的交感神经与付交感神经,就相似中医的阴与阳。当儿童“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时,交感神经就处于 兴奋状况,付交感神经则相对处于低下状况,这相似如中医的“阳强阴弱”。当交感神长期偏于兴奋状态时,人的周围血管呈收缩状态, 表现于呼吸道,就会使上呼吸道粘膜(鼻道、口腔、咽喉)湿润度降低、粘液性分泌物就减少,甚或干燥干裂,它导致后果是:一是可引起上呼吸道干燥症侯群,如 揉眼眨眼、清嗓咽痛、咽喉干吭、鼻痒揉鼻及鼻痛,鼻粘膜干裂伤及血管就会出现鼻出血,同时也削弱和破坏了上呼吸道粘膜对病原物的屏障作用;二是由于呼吸道 粘膜干燥,使粘液性分泌物减少,随粘液分泌物而出的特异性体抗就减少,使上呼道免疫下降。二者共同作用,从而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总之,“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儿童,其饮食结构若偏厚、偏热、偏燥,这无疑是火上加油,它伤及脾胃、食积化热造成“阴虚内热 ”证候群时,也易致上呼吸道感染。这就从儿童易患疾病与饮食角度,回答了关于儿童防病防疫应选择什么样的饮食问题。显然,其答复仍是 ——饮食宜多样化而偏于清淡。

 

3、新冠肺炎特性与饮食

 

疫情期间的饮食讨论,最后要落脚到新冠肺炎的预防。那么,儿童乃至成人到底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有利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呢?这还得依据新冠肺炎的因机与临床特点,方能得到最终答案。对此,我们不防从如下方面去考察:

从发病机理看:在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从西医角度将新冠肺炎发病机理称为“炎症因子”,又从中医角度将新冠肺炎因 机归为“湿热毒瘀”。西中二者分别强调了“炎症”与“湿热”(或热毒、瘀 热),即突出了“炎”与“热”的共性,这说明新冠肺炎属于急性感染发热性疾病这个事实。

从病理特点看:在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从西医角度将新冠肺炎主要病理变化特点称为“炎症因子风暴”,又从中医角度 将新冠肺炎主要病理变化特点称为“气血两燔证”。西中二者又分别突出了“炎”与“燔 ”,说明新冠肺炎“炎暴”与“火燔”的病理变化特点。

从治疗方案看:西医是基于新冠肺炎“炎症因子”发病特性,其治疗方案是扑灭“炎症因子风暴”,截断病理 转化链为治要;中医是基于新冠肺炎病因病机的“湿热”与“两燔”,着眼于“化湿清热、泻火 凉血”的多法救治。西中二者治疗手段虽然不同,但都是基于新冠肺炎的“炎、热、火”为治。

从重症预警看:在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所例的“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中,将有基础疾病的患病人群列入其中。基础 疾病之一,首为代谢障碍性疾病,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为:一是饮食结构偏于肥甘厚味;二是身体多偏肥胖或“啤酒肚”,并多伴有 “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或尿酸)等症病。这类人群不仅易感新冠肺炎,感染新冠肺炎后又易转为重危型,而且死率也高。从 中医分析,这类人群体质特点多为“湿热瘀”(或湿热互结、或瘀热互结,但多为湿热瘀互结)的体质与临床症病表现。

从上述新冠肺炎病因机证治与临床分析不难看出,新冠肺炎病毒有着“湿热瘀”的属性,其基本病理变化也以“湿热瘀 ”为表现,治疗方案也是着眼于“湿热瘀”。有着“湿热瘀”体质与基础疾病者,其所以易染新 冠肺炎且重危与死亡率高,这是因为新冠肺炎与这类患者在“湿热瘀”方面,存在一个“同气相求”的亲和关 系。所以,杜绝“湿热瘀”体质与基础疾病,才是防治新冠肺炎的关键,

而“湿热瘀”体质与基础疾病的预防,其关键的关键是饮食。

无庸置疑,导致“湿热瘀” 体质与基础疾病的主因是饮食,是“美食家”们吃出来的,人们称之为“文明病”“富贵病 ”。去年疫情期间,我在线上接诊了三十多位新冠肺炎患者,多数患者偏肥胖且伴有基础疾病,其中有对老年夫妇病逝(在疫情前二个月因心脑心管疾 病看过门诊,平时嗜好肥甘厚味);另具武汉市中心医院医护介绍,李文亮就是个“美食家”,体重也超标。这就提示,要做到对新冠肺 炎的“未病先防”,最重要的是要“管住嘴”,避免服食易致“湿热瘀”的垃圾食 物,不要“冬令进补”,不再在“湿热瘀”体质上“火上加油”,这才是疫情期间 “未病先防”的微言大义与忠告!

所以,疫情期间的饮食问题,总的原则是——清淡!成年人的饮食尚且如此,那么,对于脏腑娇嫩、阳常有余,易伤脾胃、易患感冒的儿童来说,疫情间的饮食问题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

 

小结:中西医医学模式不同,二者的人体观、疾病观与防疫观也不同。对于疫情间的儿童饮食问题,中西医也有不同的看法:西医基于病毒/抗体/蛋白质的认识, 提倡孩子多吃高营养、高蛋白的饮食,也不管“孩子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因为西医学要的是“蛋白质 ”生产抗病毒的“抗体”。中医则基于儿童脏腑娇嫩/阳常有余/脾胃虚弱/易患热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然后再决定儿童的 饮食结构,其总体原则是“五味调和”,即五谷类、水果类、疏菜类、鱼肉类,都不可偏废;同时要根据孩子的体质、脾胃、易患疾病制 宜;特别要尊重孩子的“纯阳之体”“阳常有余”这个体质特点,如果一味地强调高营养、高蛋白、高热能饮 食,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不仅引发易患疾病,对“湿热”属性的新冠肺炎预防也极为不利。因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有使孩子的稚阴稚阳相对平衡,使孩子“内环境稳定”,才有可能有效地防病防 疫。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