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bannerbanner

wenzhang shuji wenxue time

 蔡日初先生  医学文章

    
----------  中医“形神论”与“亚健康” ----------


中医“形神论”与“亚健康”

   

                                                  作者:蔡日初

                    一.亚健康的诊疗现状

亚健康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社会庞大的亚健康患病人群,不仅经受着心身健康的困绕,同时也日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功能。但是亚健康患者所面临的诊疗现 状是:一方面,患者感受着显著而持久的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的折磨而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另一方面,亚健康患者的机体又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而查 无病因。面对这种局面,亚健康患者的症疾似乎无因可查、无病可治、无药可医,致使这类患者无奈地徘徊於西医、中医与心理医之间,以期奇迹出现,早日解除疾 苦。但是,西医学往往因其无因可查,无病可辩,加之西药的毒副作用而显得束手无策;中医学的优势是有证可辩,能对症下药,确有疗效,但对其心理问题虽有对 “情志”的理论强调,但缺如现实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对亚健康患者的心理问题而言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面 对“心”与“身”的交瘁、神形俱疲的亚健康患者来说,仍有顾此失彼、无可作为之憾。


亚健康新医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新医学模式与诊治思维的根本转变,要求医护工作者自觉地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从过去单纯的治病转向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当前中医宏观辩证、西医微观辩病、心理医侧重于心理层面的三足鼎立之势的格局看,唯中医有 “形神一体”的理论构建外,但均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新 要求,也不能满足亚健康人群“身心俱病”的诊疗要求。面对亚健康患者严峻的诊疗现状,尚若遵从传统中医学“形神一体 ”的理论,发挥中医药擅长调治机体功能障碍的优势,对亚健康患者症候群进行辨证治疗,同时借用现代心理学的诊疗技术为中医所用,对亚健康患者 的心理问题与健康状况进行咨询、指导,形成“形神一体”的辨证与辨病治疗,用以调治“心身交瘁”或 “形神俱疲”的“亚健康”患者,这无疑是对中医“形神一体”理论落实于临床的 一种有益的新尝试,也是对现代新医学模式有创意的一种新思路,同时也符合亚健康人群“身心俱病”的诊疗要求。


                       二.亚健康与中医形神论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人的身心情感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即在生理、心理、情感上出 现种种症状,表现出机体活力与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但还未形成确切的器质性疾病,且一时难以确诊的症侯群与患病人群。归其亚健康临床特征,许 多学者多以“心身疲惫”、“心身交瘁”、“神形俱疲”以概括之,众多的亚健康 患者也以其心理与生理的痛苦感受而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之。因此,亚健康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中医学的“形神”理论。

中医学“形神”学说的“形神合一”或“形神一体”的理论源於中医经典理论书著 《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与爱好养身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发挥。“形神”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精神与形骸不可分 离,形体是精神的物质基础,精神是形体的机能表现,形骸与精神两者合一,两者相互为用,相亲相济,互为依存,即“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人的身心健康,有赖於“形”与“神 ”的相对平衡与互助互济,因而提倡劳逸结合与适度,避免劳力伤身,劳心伤神,使机体处於“积精全神”的良好状态,人 的形神互亲、互济、互依、互存,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心为君主 之官,尚若劳心伤神,情志失调,神不内守,精神对形体则起反作用,即所谓“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燥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也,国乱于下也”,由此而产生脏腑功能失调及躯体症状。尚若劳力伤身,或劳逸 失度,或纵欲耗伤精血,久则身体虚损,脏腑失调,气血耗损,血脉不利,导致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就会出现“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 ”等精神神经症状。鉴於“形神合一”存则俱存,伤则俱伤,损则俱损的同一关系,因而提出要“修性以保 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妻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的养生说教。其所以要如此的“修性”,是因为 “喜怒悖其正气,思虚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而有损于心身健康。

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理论,涵盖了与联接了现代医学关於心身医学的生理与心理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新思维、新模式,同 时也为现代因市场竟争,工作重压,紧张疲劳,心身俱疲所致的亚健康及其“职业枯竭”的防治与中医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亚健康的诊治思路

     由於亚健康临床症状繁多,患者常根据自已的不同体验而诉说各异,致使医生往往跟着患者的感觉走而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 圈,而达不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根据中医“形神一体”理论,结合亚健康症患者共有的较为突出的临床特 点,笔者将亚健康患者的症候群归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惊醒、似睡非睡、多梦、磨牙等)、精神症状(抑郁、焦虑、恐惧、紧张、强迫、叹气等)、躯体 症状(如头身胸腹四肢的昏、胀、痛、酸、麻、软、肿、汗、燥、寒等)三类症状。这三大症状的分列,既符合亚健康的临床特点,更有利於把握亚健康患者的病理 转化与临床治疗。因为,亚健康患者久延不愈的原因在於:长期的睡眠障碍,势必导致生理功能障碍而加重躯体症状;而大脑的休眠不良与躯体症状的刺激,可又导 致精神障碍而加重精神症状;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与躯体症状的干扰,反过来又导致睡眠障碍;且躯体症状的刺激与精神障碍的不良心境又互相影响。如此的相互影 响而成: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躯体症状的相互干扰,互为强化,恶性循环,久治不愈。因此,亚健康患 者的诊治理当重视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躯体症状的相互关联与转化。

    作者多年的临床证实,如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其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也随之好转;当患者以某种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而给以调治缓解时,其睡眠障碍与精神 症状也随之好转。在中药调治过程中,兼以心理指导,解疑答问,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同样有助於睡眠障碍与躯体症状的缓解。如此可确 保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躯体症状三大症状的良性循环,促进机体的快速康复。

     因此,对於亚健康患者的诊治,若将心理学的诊治手段为中医所用,并与中医辩证论治相结合,即运用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缓解患的心理冲突与精神痛苦的同时,运用 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调治其睡眠障碍与躯体症状,两者结全为用,确能提高亚健康患者的临床效疗与治愈率。

                       四.亚健康治疗案例

     姓名:周某某,性别:女,年岑:23岁,住址:武汉市,籍贯:温州 ,初诊:20002年12月27日。

 病史:16岁时,因其母突然昏倒受惊骇后而恐惧、失眠,后经西药治疗数月及参加工作后逐渐好转。20002年10月1号在公园坐空中飞车受惊 骇后,其恐惧、失眠又作。诉其失眠或整夜不眠,睡前紧张、恐惧,情绪低落、悲观、哭诉,诉其想自杀;精神紧张、焦虑,惶惶不可终日;怀疑自已的病不可愈, 求诉医生下药要猛;悲愤激动,有报服心理,认为自已的病是因婆婆去年要她人工流产致使她的变坏所致,声称要报服杀死婆婆。临床症状有:头昏头痛,头痛部位 不定,双眼角交替疼痛,胸背、胃脘、腰部疼痛不适;心悸、嗳气、恶心、厌食、便秘、恶寒、性生活后腰痛。在武汉同济医院先后诊为“抑郁症状群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功能紊乱”、“泌尿系感染”等症 病。先后给予舒乐安定、百忧解、罗拉、诺思、宁神补心片、赛洛特、丁螺环酮、搏乐欣及中医辨证治疗约叁月未愈。

 初诊:神情紧张,身材清瘦,面色白润,双目有神,前额散在暗红色痤疮,语言急促、结巴,情绪激动。自述情绪难以控制,想找人吵嘴、想报服一个 人、想自杀,心中郁怒时,常以家中的器皿等物作为发泄的对象。白天紧张、焦虑、郁怒,睡觉前恐惧,入睡困难并谓整夜难眠,伴头昏头痛,心悸,全身不适,身 体恶寒,胃脘疼痛,时欲呕,纳呆,大便干结,舌质暗红少津,舌苔厚。

    辨证:肝郁情抑、痰热内扰、心不藏神。

    治法:疏肝理气、松解精神、清热化痰、兼以安神。

    1、松弛疗法、舒缓情志:

     处方: 呼吸松弛训练法、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想象松弛训练法。

     通过松弛疗法训练,消除情绪障碍和身心交叉的恶性循环,消除焦虑、恐惧、紧张情绪。

    2、疏肝清热、兼以安神:

     方药:胆南星12克  菖蒲12克  远志12克  黄连10克  肉桂3克  郁金12克  香附12克 川朴15克  苏梗15克  砂仁9克  法夏12克  炒二芽各15克  三七10克 五付。

     服法:水煎500毫升,上午服300毫升,晚上睡觉前一小时服200毫升冲服中药安宁1号(自制)。

 
    二诊:20003、1、3:服上药五剂后,神情较前有明显的松解,语言转平和,表情较平静,自述紧张、焦虑、恐惧精神症状明显减轻,头身疼痛,恶寒等躯体 症状也有所好转;睡前紧张恐惧感减轻,睡眠明显改善,一周内有三至四晚睡眠,每晚能安睡5小时左右,未诉“报服”、 “自杀”等偏激语言,舌苔厚减退。

    效不更方,仍以前方药加白合15克。七付
  

    三诊:精神与躯体症状继续向好,由隔一夜能安睡一次转为每晚能睡眠4-5小时。但主诉胃脘疼痛,呕心欲吐,时有呃  ,胸背不适或疼痛,舌红,苔稍厚,脉弦细。

    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  。

    治法:疏肝和胃、兼以调神。

    方药一:砂仁9克、法夏12克、陈皮15克、苏梗15克、川朴15克、藿香12克、丁香4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炒二芽各15克、三七10克。七付,上、下午分服。

    方药二:炒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百合15克、莲子芯15克,七付,每晚一付,睡前一小时服。

 
四诊:服上药后,胃脘疼止,再未呕心想吐,呃  停止,饮食好转,但仍间有心悸、胸闷、烦躁不安,夜卧欠安等症,舌脉如前。综前所治,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观、激怒等精神症状渐趋减消,头身昏、 胀、痛、寒等躯体症亦明显好转,厌食、脘痛、嗳气、呃  、便秘等胃肠症也趋好转。唯有心悸、胸闷、烦躁、夜卧欠安,此为肝胆余热,留扰心神之余症。治当疏肝解郁,镇静安神,兼以和胃,综合调治,但重点在心、 肝。

方药:郁金12克、  香附12克、苏梗15克、川朴15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生尤牡各20克、珍珠母30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炒二芽各15克、三七12 克。每付水煎取汗400毫升,每晚睡前一小时口服200毫升,徐缓调治,以善其后。  

 
    五诊:200301025:因性生活后腰痛在武汉同济医院诊查:尿常规:红细胞++、细菌计数学6304.5/ul,b超示:左肾小囊肿,诊为 “肾囊肿”、“泌感”。患者得此诊断结果后,异常惊恐,疑“泌感”为 “性病”,误“肾囊肿”为“肿瘤”,当晚整夜未眠。就诊时,神情悲观,追寻诊 断,触“病”生情,悲愤难平,哭诉婆婆,认为自身多病全因婆婆逼她流产后身体变坏所致,又吐“报服”、 “自杀”之言。前述精神与躯体症状有再现之势。

    辨证:医源暗示、扰肝烦心、痰热复生。

    治法:排疑解误、清热化痰、镇静安神,证病标本结合治疗。

   1、心理指导、排疑解误:

    向患者说明“泌感”与“性病”,“肾囊肿”与“肿瘤”二者之间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预后的区别,解除患者的疑虑与误解。

   2、急则治标、镇静安神:

    药用炒枣仁、夜交藤、丹参、莲子芯、生龙齿。每晚一付,水煎取汁200毫升,睡前一小时顿服。

   3、肝肾合治、证病兼顾:

    药用郁金、香附、苏梗、炒二芽疏肝理气,兼以和胃;胆南星、菖蒲清热化痰;独活、寄生、鹿角片、蜈蚣、全蝎、三七以益肾、通络、化瘀,意在缓解腰痛、消减“囊肿”。水煎,白天两次分服。

  
     六诊:2000303014:患者相隔约月余在温州电话告知,按1月25日服药月余,病情稳定焦虑、紧张、恐惧精神症状明显好转,约20天后又回汉复诊,无明显躯体与精神症状并取药10付,以固后效。
 

本文是 蔡日初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上一页

bannerbannerbanner